KNN
wangzf / 2023-02-26
KNN 介绍
$k$
近邻法(k-nearest neighbor, k-NN) 1968 年由 Cover 和 Hart 提出。
KNN 是一种基本分类与回归方法。这里只讨论分类问题中的 KNN。
KNN 的输入为实例的特征向量,对应于特征空间的点;输出位实例的类别,可以取多类
KNN 假设给定一个训练数据集,其中的实例类别已定。分类时,对新的实例,根据其 $k$
个最近邻的训练实例的类别,
通过多数表决等方法进行预测,因此,KNN 不具有显式的学习过程。KNN 实际上利用训练数据集对特征向量空间进行划分,
并作为其分类的“模型”
$k$
值的选择、距离度量及分类决策规则是 KNN 的三个基本要素
KNN 算法
KNN 算法简单、直观:给定一个训练数据集,对新的输入实例,在训练数据集中找到与该实例最近邻的 $k$
个实例,
这 $k$
个实例的多数属于某个类,就把该输入实例分为这个类
具体算法如下:
输入
训练数据集
$$T=\{(x_{1}, y_{1}), (x_{2}, y_{2}), \ldots, (x_{N}, y_{N})\}$$
其中:
$x_{i} \in \mathcal{X} \subseteq R^{n}$
为实例的特征向量,$y_{i} \in \mathcal{Y} = \{c_{1}, c_{2}, \ldots, c_{K}\}$
为实例的类别,$i= 1,2,\ldots, N$
- 实例特征向量
$x$
输出
实例 $x$
所属的类 $y$
- 根据给定的距离度量,在训练集
$T$
中找出与$x$
最近邻的$k$
个点, 盖这$k$
个点的$x$
的邻域记作$N_{k}(x)$
- 在
$N_{k}(x)$
中根据分类决策规则( 如多数表决)决定$x$
的类别$y$
$$y=arg \underset{c_{j}}{max}\underset{x_{i} \in N_{k}(x)}{\sum}I(y_{i} = c_{j}), \quad i =1,2,\ldots,N; j=1,2,\ldots,K$$
其中:
$I$
为指示函数,即当$y_{i} = c_{j}$
时$I$
为 1,否则$I$
为 0
KNN 的特殊情况是 $k=1$
的情形,称为最近邻法。对于输入的实例点(特征向量)$x$
,
最近邻法将训练数据集中与 $x$
最邻点的类作为 $x$
的类
KNN 没有显式的学习过程
KNN 模型
KNN 适用的模型实际上对应于对特征空间的划分。模型由三个基本要素——距离度量、$k$
值的选择和分类决策规则
模型
KNN 中,当训练集、距离度量(如欧氏距离)、$k$
值及分类决策规则(多数表决)确定后,
对于任何一个新的输入实例,它所属的类唯一地确定。这相当于根据上述要素将特征空间划分为一些子空间,
确定子空间里的每个点所属的类。这一事实从最近邻算法中可以看得很清楚
特征空间重,对每个训练实例点 $x_{i}$
,距离该点比其他点更近的所有点组成一个区域,叫作单元(cell)。
每个训练实例点拥有一个单元,所有训练实例点的单元构成对特征空间的一个划分。
最近邻法将实例 $x_{i}$
的类 $y_{i}$
作为其单元中所有点的类标记(class label)。
这样,每个单元的实例点的类别是确定的
距离度量
特征空间中两个实例点的距离是两个实例点相似程度的反映。
KNN 模型的特征空间一般是 $n$
维实数向量空间 $R^{n}$
。
使用的距离是欧氏距离,但也可以是其他距离,
如更一般的 $L_{p}$
距离($L_{p}$
distance)或 Minkowski 距离(Minkowski distance)
设特征空间 $\mathcal{X}$
是 $n$
维实数向量空间 $R^{n}$
,
$x_{i},x_{j} \in \mathcal{X}$
,$x_{i}=(x_{i}^{(1)},x_{i}^{(2)}, \ldots, x_{i}^{(n)})^{T}$
,
$x_{j}=(x_{j}^{(1)},x_{j}^{(2)}, \ldots, x_{j}^{(n)})^{T}$
$x_{i}$
,$x_{j}$
的 $L_{p}$
距离定义为:
$$L_{p}(x_{i}, x_{j})=\Bigg(\sum_{l=1}^{n}|x_{i}^{(l)} - x_{j}^{(l)}|^{p}\Bigg)^{\frac{1}{p}},p \geq 1$$
当 $p=2$
时,称为欧氏距离(Euclidean distance),即
$$L_{2}(x_{i}, x_{j}) = \Bigg(\sum_{l=1}^{n}|x_{i}^{(l)} - x_{j}^{(l)}|^{2}\Bigg)^{\frac{1}{2}}$$
当 $p=1$
时,称为曼哈顿距离(Manhattan distance),即
$$L_{1}(x_{i}, x_{j}) = \sum_{l=1}^{n}|x_{i}^{(l)} - x_{j}^{(l)}|$$
当 $p=\infty$
时,它是各个坐标距离的最大值,即:
$$L_{\infty}(x_{i}, x_{j}) = \underset{l}{max}|x_{i}^{(l)} - x_{j}^{(l)}|$$
k 值的选择
$k$
值的选择会对 KNN 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
如果选择较小的 $k$
值,就相当于用较小的邻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,“学习”的近似误差(approximation error)会减小,
只有与输入实例较近的(相似的)训练实例才会对预测结果起作用。但缺点是 “学习”的估计误差(estimation error)会增大,
预测结果会对近邻的实例点非常敏感。如果邻近的实例点恰巧是噪声,预测就会出错。换句话说,$k$
值的减小意味着整体模型变得复杂,
容易发生过拟合
如果选择较大的 $k$
,就相当于用较大的邻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。其优点是可以减少学习的估计误差,但缺点是学习的近似误差会增大。
这时与输入实例较远的(不相似的)训练实例也会对预测起作用,使预测发生错误。$k$
值的增大就意味着整体的模型变得简单
如果 $k=N$
,那么无论输入实例是什么,都将简单地预测它属于在训练实例中最多的类。这时,模型过于简单,
完全忽略训练实例中的大量有用信息,是不可取的
在应用中,$k$
值一般取一个比较小的数值。通常采用交叉验证法来选取最优的 $k$
值
分类决策规则
KNN 中的分类决策规则往往是多数表决的,即由输入实例的 $k$
个邻近的训练实例中的多数类决定输入实例的类
多数表决规则(majority voting rule)有如下解释:如果分类的损失函数为 $0-1$
损失函数,分类函数为
$$f: R^{n} \rightarrow \{c_{1}, c_{2}, \ldots, c_{K}\}$$
那么误分类的概率是
$$P(Y \neq f(X))=1-P(Y = f(X))$$
对给定的实例 $x \in \mathcal{X}$
,其最近邻的 $k$
个训练实例点构成集合 $N_{k}(x)$
。
如果涵盖 $N_{k}(x)$
的区域的类别是 $c_{j}$
,那么误分类率是
$$\frac{1}{k} \underset{x_{i} \in N_{k}(x)}{\sum}I(y_{i} \neq c_{j}) = 1- \frac{1}{k}\underset{x_{i} \in N_{k}(x)}{\sum}I(y_{i} = c_{j})$$
要使误分类率最小即经验风险最小,就要 $\underset{x_{i} \in N_{k}(x)}{\sum}I(y_{i} = c_{j})$
最大,
所以多数表决规则等价于经验风险最小化
KNN 的实现
kd 树
实现 KNN 时,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对训练数据进行快速 $k$
近邻搜索。
这点在特征空间的维数大及训练数据容量大时尤其重要
KNN 最简单的实现方法是线性扫描(linear scan)。这时要计算输入实例与每一个训练实例的距离。 当训练集很大时,计算非常耗时,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
为了提高 KNN 搜索的效率,可以考虑使用特殊的结构存储训练数据,以减少计算距离的次数。 具体方法很多,比如:kd 树(kd tree)方法